贵州“一夫二妻”婚纱曝光,婚礼被叫停,前妻同意与现任妻子同框

更新时间:2025-04-25 14:53

2025年4月18日,贵州毕节一场“一夫二妻”婚礼闹剧引发全网热议。据经济观察报记者多方核实,涉事男子吴某于4月16日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的三人婚礼请柬及婚纱照,经当地警方调查后证实为“虚构事实博眼球”。


这场原定4月19日在世纪佳缘宴会中心举行的特殊婚礼,最终因违反公序良俗被紧急叫停。事件起源于一张特殊的婚礼请柬。请柬上新郎吴某的名字赫然与两位“新娘”周某、陈某并列,三人身着婚纱礼服的合影被制成电子邀请函广泛传播。

照片中,吴某左右两侧的女子分别身着白色和香槟色婚纱,双手亲密挽住新郎手臂,背景装饰着玫瑰花瓣和喜字灯牌。更引人注目的是请柬底部的英文文案:“Love is not a competition, it's a journey to share”(爱不是竞赛,而是共同旅程),这一充满暗示的表述加剧了舆论争议。

随着事件发酵,涉事酒店的态度成为焦点。世纪佳缘宴会中心4月17日发布声明称,在最初接受预订时,当事人未如实告知婚礼的特殊性质。当网络曝光三人婚纱照后,酒店立即核查预订信息,并依据《民法典》婚姻家庭编关于“一夫一妻制”的规定,决定取消此次婚礼服务。

声明特别强调:“婚姻制度的严肃性不容挑战,任何违背法律与道德的行为都不应通过商业平台传播。”毕节警方的调查结果还原了事件真相。经核实,两名“新娘”中,周某系吴某前妻,陈某为其现任未婚妻。三人因情感纠葛协商拍摄婚纱照,本意是“测试亲友反应”,却因网络传播失控引发轩然大波。

4月17日,吴某在接受民警教育后签署承诺书,明确表示仅与未婚妻陈某办理结婚登记,并删除所有相关网络内容。警方同时提醒公众:“此类行为虽未构成刑事犯罪,但已触碰治安管理处罚法红线。”

法律专家对事件性质作出专业解读。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丹妮指出,若三人实际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,可能涉嫌重婚罪;若仅是摆拍炒作,则违反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25条关于“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”的规定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新修订的《婚姻登记条例》将于5月10日实施,其中新增“引导树立正确婚恋观”条款,此次事件恰好成为普法教育的典型案例。事件背后的情感纠葛同样引发关注。据知情人士透露,吴某与前妻周某离婚后仍保持密切联系,而现任陈某因工作原因长期异地。

三方家庭曾尝试调解矛盾,甚至出现“前妻与现任共同参与家庭聚会”的特殊场景。这种复杂的情感关系,在当地传统观念与现代法律的碰撞中,最终演变为一场失控的公共事件。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呈现两极分化。部分网友谴责吴某“拿婚姻当儿戏”,认为其行为践踏了法律尊严;也有少数声音认为“只要三方自愿,旁人无权干涉”。

更有法律博主发起“婚姻制度边界”的讨论,指出“自由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行使”。截至4月18日12时,相关话题在微博的阅读量已突破2.3亿次,衍生出“三人婚礼是否构成炒作”“酒店是否担责”等多个子议题。

事件的连锁反应已波及现实层面。涉事酒店因及时止损获得舆论认可,其声明被多家媒体转载;吴某所在单位启动内部调查,要求其作出书面检讨;当地民政部门则加强婚姻登记审查,对近期申请结婚的当事人增加面谈环节。值得注意的是,4月18日上午,毕节市妇联组织召开“婚姻伦理与法治建设”座谈会,邀请专家学者共商如何防范类似事件重演。

历史案例显示,此类“三人婚礼”并非孤例。2022年江苏江阴曾发生杨某虚构“一妻一妾”婚礼事件,当事人因扰乱公共秩序被行政拘留;2024年云南临沧某网红主播因拍摄“一夫二妻”短视频,被平台永久封禁账号。法律界人士指出,随着短视频传播的普及,类似挑战公序良俗的行为有增多趋势,亟需通过法律手段与技术治理双管齐下。这场闹剧的落幕,为社会敲响了警钟。婚姻制度作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,既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,也离不开道德的柔性引导。毕节事件中,尽管当事人声称“只是玩笑”,但其行为已对公众认知造成冲击。正如《民法典》编纂专家所言:“婚姻自由不等于婚姻随意,任何突破底线的试探,最终都将付出代价。”在追求个性化表达的今天,如何平衡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,仍是亟待解答的时代命题。

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